目前分類:崑曲縱橫談 (2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談趙萬里與偽《南詞引正》裡所謂秦觀的《媚顰集》的出處
-------英雄惜英雄,趙萬里的秦觀情愫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故宮昇平署崑曲曲譜校勘:《青石山》第二齣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崑曲南曲各曲牌因係源於固定唱腔,才會有『基腔』存在

崑曲南曲的各曲牌,所以會有每一字都有其一定的基腔,即是因為,崑曲南曲各曲牌原都是固定的唱腔,因着後來填詞者,未全依格填應填的七聲,而致不得已去調腔,但調腔時是在原固定唱腔上去調腔,所以必須遵原有各曲牌原有的固定了的唱腔之下的腔。此時,這些原固定唱腔的歌曲的腔位,即是調腔的基準腔,而調腔時崑曲是以陰平聲字的腔位為準,如此才能模仿了依字行腔味道,但因每一曲牌都是曲子已先於曲辭而作曲好了,再填詞,故起源即非依字聲行腔,由平上去入等去成曲調,故調腔時在原來固定好了的各曲牌歌曲上頭去調腔,所以亦非嚴格的依語音去轉化為樂音,而是因着有基腔的定調腔基準,以便在原固定唱腔上頭,去造成有依字行腔的層次感覺而已。於是每個曲辭在陰平聲字時該配的腔是謂之調腔用的『基腔』一辭的由來。

所以,崑曲的南曲其源都是依腔填詞,一定不易的固定唱腔,一如宋詞及元曲及南曲其他各聲腔,每一牌字的唱腔固定,猶如古今中外任何一首歌曲。只是宋詞及元曲及其他南曲聲腔,如果亂填不合適的平上去入等,則其原有的固定唱腔並不得改變,而唱者就會覺得『拗噪』了。

崑曲雖有此調腔的方便法門,但從明代起,為了崑曲能普及,人人可唱,明律者,都一定主張要依律填詞,就是為了要唱如宋詞及元曲及南曲其他聲腔的固定唱腔,以利傳播及普及,一如全世界的歌曲都是固定唱腔的。

如果告訴大家,此首歌的旋律,依據填詞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自已去調某隻別的流行歌曲的腔,而調腔時,所依據是,只要與原先曲辭的平上去不同,即自已去調出要唱的腔。那麼,此曲子出生之時,就是么折之時,因為,普羅大眾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只會哼唱既有的唱腔,要去造腔是少數有此才份的人,不是人人會的。

而且崑曲盛時的明代,所謂陰陽七聲尚在發展階段,從托名魏良輔的曲律裡講到崑曲依『平上去入』,及『中原音韻』(平上去而入派三聲),都還在平上去入打轉,而入聲的定位及去聲的陰陽分別都還未確立,如後世崑曲的陰陽七聲尚在起蒙,曲家都還在討論各自的想法,如沈璟、孫如法、王驥德、沈寵綏等等。

到清代崑曲趨亡,同時可唱的零齣也都是那些齣而已,沒有什麼新出色的崑曲作品之下,則清初陰陽七聲調腔的法則確立之下,聲律譜《南詞定律》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才把存譜一一分析,以陰陽七聲去調腔以成可遵之格律的定譜。而其他民間各留存的崑曲散齣,人人只能拿着當日戲工的譜,看着工尺去唱,也看不出對錯了。甚至像葉堂《納書楹曲譜》因不點小眼,即如曲家或清工,長久以來,連其沒有點小眼,多也唱不出來,更何況要讓清工和曲家去看着曲辭的陰陽七聲去調腔及自點板眼含小眼了。所以,聲律之學自清代初年以後便若存若亡至今。(劉有恒,擷自《青石山》第二齣曲譜校正文,《天祿閣曲譜續集》,台北)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故宮昇平署崑曲曲譜校勘:《青石山第一齣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乾隆年間崑曲戲工對清工的反擊宣言----涵虛子《梨園原序‧論四方音》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反語』一辭釋疑──從蔣星煜論黃幡綽談起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所謂南戲四聲腔並列顯示《南词叙录》1961年問世的《南詞引正》乃偽文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萬里與偽文《南詞引正》上代表羅振玉的『面城精舍』章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偽造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救崑曲的曲界往事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故宮昇平署崑曲曲譜校勘:《棋盤會,壺公》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學先師吳梅的崑曲聲腔格律及訂譜能力大檢驗(下)
────以吳梅《紅樓夢‧折梅》齣曲譜之錯腔數目為標本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學先師吳梅的崑曲聲腔格律及訂譜能力大檢驗(上)
────以吳梅《紅樓夢‧折梅》齣曲譜之錯腔數目為標本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星煜《〈唐人勾欄圖〉在戲劇史上的意義》一文商榷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蔣星煜下三濫之謗文:《吳炳降清後死於痢疾考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祿閣曲譜[正集]十一卷十一冊所收崑曲折子戲曲譜1003齣分卷分冊總目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堂納書楹曲譜並無『活譜傳承』考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代以來崑曲各曲牌的工尺七調的運用真相
(一)、前言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末劇作家吳炳的絕命詩與其死───『荒山誰為收枯骨,明月長留照短纓』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故宮昇平署崑曲曲譜校勘:《通天犀, 相逢》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故宮昇平署崑曲曲譜校勘:《通天犀, 回山》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