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3期《師大學報》內張建華學術引文之虛妄——並痛斥師範大學

 

在台的師範大學於2012年第3期《師大學報》內有張建華的〈樂府「古辭」釋名〉學術論文一篇。

 

其中為了申張樂府是先有辭後有配譜時,引用了唐代元稹的〈樂府古題序〉一文,其言曰:

 

『古辭是依辭譜曲,故曲調名往往與篇題名和歌詩內容相關。正如元稹〈樂府古題序〉中所言:「樂府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

 

並於小注內表明是引自北京中華書局於2000年出版的《元稹集》裡的此文。如果任何人見了張建華此文內元稹所言,如果不察明原書真正文字,勢必於是認定原來樂府都是『選詞以配樂』,而『非由樂以定詞』,因為唐代元稹如是說,故必為鐵定有史料為證,於是認為樂府詩都是先有歌辭,再配上了旋律。但事實上,唐代的元稹的〈樂府古題序〉內,真是講過『「樂府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呢。

 

請所有人都可以作一下功課,查一下元稹的〈樂府古題序〉原文。即可以發現,元稹的〈樂府古題序〉內有『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但其前並非『樂府』二字,而是『詩訖於周,離騷訖於楚,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怨、歎、章、篇、操、引、謠、謳、歌、曲、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旨,由操而下八名,皆起於郊祭、軍賓、吉兇、苦樂之際。在音聲者,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而又別其在琴瑟者為操引,采民甿者為謳謠,備曲度者,總得謂之歌曲詞調,皆斯由樂以定詞,非選調以配樂也。由詩而下九名,皆屬事而作,雖題號不同,而悉謂之為詩可也。後之審樂者,往往采取其詞,度為歌曲,蓋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也。』也就是元稹分析了從詩經及楚辭而後,詩體於是分為二十四種,其中詩、行、詠、吟、題、怨、歎、章、篇這九種,『由詩而下九名,皆屬事而作,雖題號不同,而悉謂之為詩可也。』因為起先不是入樂的,所以都可以統稱為『詩』,本不入樂。但是呢。如果後世有會譜曲者,往往拿了這些原本不為入樂而作的詩配上了旋律,『後之審樂者,往往采取其詞,度為歌曲』,於是此即『蓋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也』。但是一如吾人見所引元稹之文,而二十四種裡的『由操而下八名,皆起於郊祭、軍賓、吉兇、苦樂之際。在音聲者,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而又別其在琴瑟者為操引,采民甿者為謳謠,備曲度者,總得謂之歌曲詞調,皆斯由樂以定詞,非選調以配樂也。』即『操、引、謠、謳、歌、曲、詞、調』等後人認為的樂府詩裡的這九類,元稹認為,這些樂府詩都是『由樂以定詞』,即先有人作了音樂旋律,它人把此旋律內配上了歌辭,即後世所謂『依腔填詞』。於是吾人查了元稹的〈樂府古題序〉,原來全不是張建華所引的所謂的元稹的〈樂府古題序〉真正原本文字。

 

張建華既歪曲元稹文字,以證成其所謂樂府詩都不是依腔填詞,而與元稹原文原義大落差。該篇論文,實為下作之文。而竟能審查通過而擺入到《師大學報》裡的審查的分子的學術未免太差了,令學界蒙羞此等爛著出現在師大學術文字內。難不成師大審文所謂教授專家諸公諸母的素質已淪為放牛班程度了嗎。

 

又按,依學報內介紹,此位張建華是『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生』。噫,斯人真算枉研究了中國古典文獻,搞作假古文獻真有成也。(劉有恒,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o 的頭像
    lino

    乘著Youtube歌聲的翅膀 (各類音樂/崑曲/歌劇/戲曲/中國音樂史部落格)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