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支持張衛東先生對崑曲的看法的--談今日崑曲的生存法則及角色

張衛東先生,一直對於崑曲的保存與發揚有其十分深刻而令人讀之而為之沉痛的默啟.而對於張先生的1912年在深圳大學的演講裡,表示不要聽轉基因崑曲,敝人曾在互聯網發表了以下的看法:

崑曲的創新與守舊是一門難言的學問.新崑曲不是不可以編,但編出的是不是格守文字格律和雅不雅又是一回事,吾以為,時代在進步,崑曲不是不可以演新編的崑曲戲,即使像是瓊瑤的小說亦未不可以改為崑曲劇本.但是崑曲就是曲牌體戲曲,如果寫牌子的辭不合文字格律,則譜曲則難矣.當然,吾之所謂譜曲是崑曲的譜曲,不是那些用主腔或依字聲行腔搞『曲唱』而搞出來的假崑曲,因為假崑曲隨心自由作曲,所以管它劇本的詞有多麼俚俗或像白話說念,隨意加音符配曲即可,此所以填詞之道亡而後主腔及依字聲行腔的偽說更如魚得水,相依相寄生成共同生命體.而崑曲,也不是不可以有國樂編制,因為備樂器大成本就是崑曲的成就之一.故崑曲的曲唱的是不是真正崑曲聲腔格律,此首要也.而且崑曲本是古典的劇種,其當年生存的環境固今非昔比,不太適合現代人的口味是勢所必至,故引導入門也是一門不可忽視的話題.廣告包裝亦難免,但這些都是末,而如果推出來的是不合聲腔格律的假崑曲,這才是要譴責的.

並且亦為文『
治曲蟁言(4)有容雅俗之容乃大』.於是有曲友對余打趣說:你的一向支持張衛東先生的看法,要求崑曲應保存以往的優點,不要被時俗的新崑曲,那種仿西洋或其他劇種的方式,而失去靈魂的無崑曲內含的表演方式的狐媚所吸引,好像有些轉向囉.

其實,每位愛崑者,他對崑曲的看法,都不會百分之百完全一模一樣的,故吾和張衛東先生的看法,即便大體相同,也不會完全沒有相異的細節存在,這本來就是人情之常,其實沒有什麼可怪的.但是,枝有差,本不異,細聽娓娓.

其實,吾之雅俗無別觀,好像和張衛東先生主張崑曲要走古典典雅路線,有所不同.吾之說法,是源本之說.崑曲之起,有魏良輔等清唱者從事於海鹽腔的改良,成為具有『轉音』,把原本各曲牌的固定的唱腔,隨著陰陽八聲的不同,予以調整,以使歌聲更與發音相匹配的『新聲』(以往的南北曲,都是每一曲牌為固定唱腔,一如明代黃佐《樂典》及明末沈寵綏《度曲須知》指出).但除了清唱之外,於戲場上,亦有張鳯翼首先運用『新聲』於其《紅拂記》上,戲場聲口不止唱腔的精麤有異,而且表演程式上,為求大眾可以看得明白,知識分子及當日無知識的平民皆可以看得懂,於是在大眾戲台及露臺上的崑曲就是走『俗』的路線,以致於後來,又有青陽腔等大眾崑曲劇種的產生.但大眾風行的崑曲,到了清初蘇州派結束後,走向尾聲,崑曲被花部打敗,成為日薄西山的劇種,於是大眾化又走向廳堂化,成為小眾娛樂,今天我們所接觸的崑曲表演形式,就是源於崑曲小眾化以後,所維持的雅模式,而其俗化的崑曲形式,只能從昔日北崑、溫州崑曲或湘崑等地方化的崑腔戲裡去尋其跡了.

所以從清初以後,崑曲衰弱以後,崑曲的表演,走向集折體的折子戲化,走向雅化,走向小眾化,走向古典遺產化,走向博物館化,這是崑曲沒落後的現象.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古典藝術一致的延續法則.所以,我們看到,西洋古典的音樂,現在我們正襟危坐在音樂聽裡聆聽,那些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也有人要在現代寫出古典音樂,但沒有能夠成為經典,都是偶爾只能曇花一現於演出曲目內,這就是現代一定要『創新』,要寫作古典音樂必然面臨的下場.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日本,其古典三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能樂(能劇,能曲)、淨琉璃(文樂)、歌舞伎,到現在雖有少量創新的新作,也偶爾一現,不能長存而外,一致都是古典幾百年前的演出原本及表演形式,這就是戲曲等藝術的生存法則.逆於此法則的,如現今崑曲界搞『創新』,衡之於歷史法則,必然風流掩滅空餘恨,幾十百年過後,全都成為歷史淘汰的糟糠,一如世界其古來表演藝術一般,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以崑曲而言,老實說,現代人己沒有古時的文人的以聯套形式,以表達文本的那種訓練及環境,所以,我們看到,幾十年來所新編的崑曲劇本,除少數,如台灣曾永義先生能有吾人所謂的古文底子,能依稀編出與往古相同造文水準的劇作,加上其組牌依乎崑曲聯套準則,在此水準上,再加上如能有具有崑曲聲腔格律專業文士的譜曲,則始可算得上是一部崑曲劇作,但也是一如古來中西所有表演藝術,是否能存續至後世實不可期.而其他多數的新崑曲文本,很可惜,能稱得上合乎水準的少之又少,如有些有文才者,填曲牌的詞尚且古今雜猱,而在曲牌的運用上,不少劇作於同一齣內,時而用南曲牌,時而用北曲牌,雜湊以濟,不知曲牌取用之則,以致聲情表達上怪異不堪,如無專才,知各曲牌的聲情及聯套之則,則一看這些寫出來的崑曲文本,其劇本不合崑曲劇本要求,唱出來,不知為何物就立可白了.所以時易勢移,崑曲的文本形式確非與現代人的生活合一,則除非有大才,不則下場必可預見,成為倉庫廢品.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藝術,現今的時代的藝術,如流行歌曲,如音樂劇等等,這是時代產物.我們說,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清花部,民國以來,先是京劇,後而如越劇、黃梅劇等等,至於流行歌曲於一九三零年代之起,則時勢又一易.若於宋代寫如唐代的詩體的不知凡幾,就是不能超越唐詩,元明仿宋詞者,其成就亦不能超越;因為時代改變,在宋代只有誦唐詩,寫宋詞;元代只有誦唐詩宋詞,寫元曲,明代,誦唐詩宋詞元曲,而寫作崑曲傳奇;不明時勢,於明代不寫崑曲傳奇而寫詩詞及元曲,知其必不傳矣.所以,今日紛陳的所謂新編崑曲劇本,其下場,歷史法則就己歷歷敘明在先了.

所以,張衛東先生之言,就是在闡明瞭崑曲就是那個時代,從明中葉到清初的時代的產物,它至今己成為遺存,成為古典,成為經典,今日沒有人能夠再超越了,而今應好好傳承及保存遺產,而不要妄求逆歷史法則去『創新』,吾人也認為,這只是一條愚昧之路,是一些不明古今歷史教訓者,自以為是,反而把原有遺產毀減,所謂如張衛東先生所說的,改一齣滅一齣,全都成了假貨,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朝此走下去,則如此一來,豈不是個個所謂『創新』者,都是在當今成為消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劊子手,及盡皆係下愚之見了.張衛東先生對崑曲保存的看法,稱之為暮鼓晨鐘不為過譽.非深明歷史大勢者所不能見矣.這是吾對於張衛東先生主張的體認及支持,

而吾之雅俗論,原崑曲盛行時為雅俗通吃,以才其大的時代,不過,時易勢移,今日之道,崑曲創作人才缺乏,多成為狗尾續貂之作,不如專精傳承本業,少作徒然之作,始為務本,不然,光演些不三不四的新作,崑曲演員個個手眼身法步之不講,不成為三腳貓,本業不精之二百五,日後不淪為只能去演街頭小戲之才而不成了.(劉有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