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季烈《螾廬曲談‧論譜曲》第一章〈論宮譜〉糾謬
(見劉有恆,《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第二集)》,臺北:城邦印書館,2016)


在本章裡,首先,王季烈談到的,認為後世所謂的『曲譜』,是把原先稱呼文字格律譜用來稱呼工尺譜,這在他認為不當,應該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宮譜』兩字來稱呼工尺譜,像是《納書楹曲譜》等稱呼皆不當,但既已大家如此稱呼,也不得不將就了。按,他此有關工尺譜定義問題,非屬譜曲內容,今不評。

接著,他開始編織崑曲是『古時崑曲盛行,士大夫多明音律,而梨園中人亦能通曉文義,與文人相接近,其於製譜一事,士人正其音義,樂工協其宮商,二者交資,初不視為難事』。按,此段文字,一見即知他對於崑曲是怎麼產生的歷史完全懵懂。

不少崑曲史著作都已明白指出崑曲是魏良輔等『新聲』研究者,認為當時的海鹽腔不美聽,所以從事於『轉音』聲技,要在海鹽腔唱腔上去改進。因此,王季烈講崑曲是士人及樂工合作創腔,根本不是崑曲產生的故實,而是其腦中的幻覺。崑曲產生完全是樂工戶侯過雲適、魏良輔及一些知樂而喜嘗試唱加花的新腔的士大夫,如張鳳翼、梁辰魚等人的功勞。他們在聲樂上去改進。各曲牌的固有的唱腔早就存在了,樂工及知樂的文人搞聲樂改進而創出了崑山腔。因為王季烈把崑曲產生之源都搞錯,以致於走上幻想是樂工配合了文人搞依字聲行腔,整個崑曲譜曲的抓綱抓錯了,以致於不知所謂崑曲的譜曲,就是若有必要,再依平上去入調整原有來自海鹽腔而或稍調整後的每一曲牌的固定唱腔,譜曲原理是十分簡單而好理解的。而且他因為搞成了樂工和文人相合作,才出現了崑山腔各曲牌的唱腔,並忽視了像明代沈寵綏所說當日藝人都是一曲牌,『止一唱法』,是唱固定唱腔為傳播崑山腔的法門。

他所說『自崑曲衰微,作傳奇者不能自歌,遂多不合律之套數,而梨園子弟識字者日少,甚於四聲陰陽之別,更無從知』,似是而非。按,不但梨園子弟,『識字者日少,甚於四聲陰陽之別,更無從知』,就是崑曲盛時,或以往中國古代,就已如此;就算是明代崑曲盛時,文人士大夫隨口寫而不合四聲陰陽之別者多矣,崑曲出現工尺譜不是因為王季烈此說,而是因為崑曲在明代吳中是流行歌曲,到了清初以來,不流行了,那就因著不是流行歌曲,而是老歌,不一定後來的年青一輩耳熟能詳,自不能把明代流行歌曲的各曲牌的唱腔記得,和文人不能自歌或伶人識字日少完全無關。

對於崑曲發展史的了解程度既然如是其差,則王季烈心頭臆想崑曲是文人與樂工搞起依字聲行腔時,樂工個個識字多,四聲陰陽之別清楚,都是王季烈崇古之下的幻覺作祟,一點都非真相。

以下,他又抄了吳梅罵俞曲園的伶人把北曲照套舊工尺一事,吾人曾於〈談吳梅對崑曲裡北曲譜法的懵懂而寃批崑優阿掌〉(《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台北,2015)一文內有所論及,更顯示王季烈抄襲吳梅之書有餘,對於北曲譜曲之法和吳梅一樣,完全不知。

本章最後,王季烈講到古人製譜之法,是『能將一種曲牌之曲數十支唱之極熟,而又分出正襯,且逐字細別其四聲陰陽』,於是『曲牌製譜之法,已不待言而明』,但王季烈如今要寫出不必『多唱而自悟』,故而即將要現寶了,即『將甚緊要之端略述之』,而他就講出了所謂的『緊要之端,一曰點正板式,二曰辨別四聲陰陽,三曰認明主腔,四曰聯絡工尺』,如此一來,『則於製譜之法,思過半矣』。

於是以下第二章〈論板式〉,講『一曰點正板式』的方法,第三章〈論四聲陰陽與腔格之關係〉,講『二曰辨別四聲陰陽』、第四章〈論各宮調之主腔〉,講『三曰認明主腔』、第五章〈論腔之聯絡及眼之布置〉,講『四曰聯絡工尺』。也是似是而非全是。

因為,一如吾人前所述,崑曲的譜曲,依現有曲牌的固定唱腔來做調腔之術,即依四聲至七聲陰陽的調整固定唱腔而已,所以,譜曲之要,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一個據以調腔的正確的工尺譜。而王季烈,對崑曲的譜曲之法尚且不了解,也看不出那一冊昔日的工尺譜是正確的,而能做的,就是自說自話,把統計歸納法用來把錯誤百出的譜都一概用來分析,如《納書楹曲譜》,還有其找高步雲來改過的《集成曲譜》等的內容及工尺,都當成了分析素材,如此統計歸納出來的結論又怎會正確。

按,以往的傳統工尺譜,傳留到現代的,只有《南詞定律》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才是正確工尺譜,其餘工尺譜,若因其自古來傳承而習唱至今,所以平素演唱是可,因為以訛傳訛幾百年,全天下都這麼唱了錯腔,已無法更正了。但研究崑曲聲腔格律理論,就不能參照錯誤的工尺譜,王季烈的論說,連昔譜的錯腔都不知,還舉來當成統計歸納及舉例之用。不知而行之下的這種著作沒有謹嚴性可言,只淪為只是脫口秀等級之作。

而其實,譜曲的第一要,就是要找一部正確的工尺譜,而以《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是惟一必備。有備妥此書,王季烈所說『一曰點正板式,二曰辨別四聲陰陽,三曰認明主腔,四曰聯絡工尺』成立與否,都成了第二義以下之事。

故王季烈的『論譜曲』,竟缺少了第一要項的備妥《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那麼他是放在第二章去講了,其在第二章『論板式』裡,也講了備一些曲譜,結果反而推薦大家用錯譜『吟香堂、納書楹及本書(按,指集成曲譜),全都是充滿不少錯腔的曲譜,而令人笑掉大牙了。

因為,依照錯譜,不但各譜彼此還錯在不同處,三譜或竟各有不同工尺者,則屆時難道都對,自由擇嗎。王季烈連曲譜裡的格律的正誤都不知道,何以能教導大家製譜之法,或改正劉富樑原稿內的不合格律之處

以是,後來正式出版的《集成曲譜》,而找來高步雲,甚至還加上不知格律的王季烈改動之下,沒料到反而成了崑曲錯譜之典型了。(劉有恆,《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第二集)》,臺北:城邦印書館,20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o 的頭像
    lino

    乘著Youtube歌聲的翅膀 (各類音樂/崑曲/歌劇/戲曲/中國音樂史部落格)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