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曲人秘辛:不懂戲曲却寫戲曲小說的明末周玄暐

一、前言

吾人在近年來的一些坊間的電視劇或電影內,常會目睹一些拍攝時的小瑕庇,如明明是古代,怎麼佈景的房間出現玻璃窗,或怎麼房間內有電燈開關。這些只是佈景上的瑕疵。

而更多因史實失考,而引用不當的,以清宮戲而言,在康熙、乾隆時代的戲裡,皇宮內演劇,一聽之下,竟是找來京劇演員演出京劇。按,清初直到乾隆時代,於宮廷內的演劇是崑曲及弋腔並演,而京劇的皮黃聲腔,當日八字當沒有一撇。這是懂戲曲史的編劇必不會犯的錯誤。

但為什麼會犯錯誤呢。因為,這位編劇他是個戲曲外行。在現代的耳濡目染下,以為所謂的中國戲曲,不就是比較上來說,最被常聽到的京劇嗎。所以,當編寫劇本時,寫到清康熙皇宮內演劇,那麼,就寫個上演個京劇《四郎探母》吧。

如果後人數百年後,就有一位戲曲學術基礎差的,看到了此部戲劇,於是認為他發現了一個戲曲界最大的發現,那就是認為在康熙時期,不就有了京劇了。於是就公開發表,京劇早在康熙時期己有了,不信請看他找到了幾百年前,二十一世紀初的電視劇的劇本,其中就有康熙宮裡唱京劇的實錄了,於是那時的戲曲學界,不考其事真偽,一律引用,於是把京劇上抬到清康熙年間即已發生了。

二、周玄暐不懂戲曲源流而亂點鴛鴦譜

大家千萬不要笑哪有此等戲曲界怪譚,那些戲曲學者,好似飽學之士,怎會犯此放牛班的錯誤。但因為1957年,蔣星煜從一本明末周玄暐所寫的短篇小說故事集——《涇林續記》裡,有一篇精心編寫的小說故事:明太祖約見崑山人瑞時談崑山腔,而被認為是破天荒的大成就,把崑山腔歷史提早到六百年19571960年間,接着就有偽造的《南詞引正》問世,引用了蔣星煜的發現的,而造『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的文字,並且假造出一個顧堅當崑山腔的鼻祖,坐實周玄暐小說裡的悠悠之談。後來迄今,全體戲曲學界不察而一律照用來來論說,於是遂有悠悠的『崑曲六百年』等口頭禪流行於今日,豈不就是個明白的實例。而周玄暐的該《涇林續記》裡的明太祖接見周壽誼的小說故事全文如下:

 

『周壽誼,崑山人,年百歲,其子亦躋八十。同赴蘇庠鄉飲,徒步而往。既至,子坐於階石氣喘,父笑曰:少年何困倦乃爾。飲畢,子欲附舟,父不可,步歸舍。崑距蘇七十餘裡,往返便捷,其精力強健如此。後太祖聞其高夀,特召至京,拜階下,狀甚矍鑠。問今歲年若干,對一百七歲。又問平日有何修養而能致此,對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對,笑曰:聞崑山腔甚嘉,爾亦能謳否。曰:不能,但善吳歌。命之歌,歌曰:月子彎彎照幾州,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夫婦同羅帳,幾人飄散在他州。上撫掌曰:是個村老兒。命賞酒飯罷歸。後至一百十七歲,端坐而逝。子亦年九十八,家有世壽堂,其孫曾多至八十外。蓋緣稟賦素厚,其繇來有由矣。』

 

周玄暐他是個官吏,後來還因寃在牢裡死去,算是處境十分令人同情的。但他寫這個小說,原是取材於當時坊間的一則故事,即明代國初有崑山人瑞,被明太祖召見。

此事,其實是子虛烏有,在明代萬曆二年以前,崑山當地有位周世昌,十分注意崑山當地的史事,同時他也是位良史,認為當日在崑山一地的一些傳聞有很多失實之處,於是考證史事為要,修正前人如方鵬在嘉靖年間的龐大亂收野談的《崑山縣志》裡的失實的傳聞野談,其中包括了方鵬《崑山縣志》所記載了明太祖約見周壽誼一事,考證此事乃子虛烏有,於是在萬曆二年的周世昌的《崑山縣志》,就都刪掉了。而且,崑山當地的名人張大復,在其著作裡談到其同鄉的周壽誼傳記裡,也無加入明太祖約見周壽誼的鄉里偽造鄉里光榮偽事。亦見崑山當地如周世昌及張大復等,都考其同鄉的行誼裡並無明太祖約見周壽誼一事屬實。

但同是崑山當地人的周玄暐,未察證其同鄉周世昌的《崑山縣志》及張大復所寫周壽誼的傳記。當然,站在寫小說者的立場,本不一定要寫實,也可以取傳說來寫故事,因為《涇林續記》不過是小說本子而已。不過,周玄暐寫此小說,就犯了不明戲曲史者所犯的錯誤了,他取當時的傳說明太祖約見周壽誼一事為小說大綱,其中想要加一段周壽誼不會唱戲而唱小曲給明太祖聽的獨家新故事情節,於是戲曲外行的他,就以萬曆年間在士大夫身份的他的同階級的友朋及官吏之間,所盛行的崑山腔,就以為那就是明太祖當時的唱的戲的腔種。就像是前所述今日寫劇本的以為清康熙年唱戲,那就是現今談到最多的京劇嘛。於是就編寫此一小說故事裡,加上一段他創的故事的橋段,那就是明太祖問周壽誼會不會唱戲時,問他會不會唱崑山腔的來源。

三、明太祖時創弦索官腔

不是當時已有崑山腔,而是周世暐編故事時,因為是個戲曲外行,只拿他耳濡目染的萬曆年間盛於士大夫間的崑山腔,就以為是明太祖當日也適用,而不知道,依史料,明太祖當日,南曲劇本是找皇室樂工配成後來所謂的弦索官腔在用的。

因為,當日南戲不入明太祖的耳,而也不盛行於帝王家,於是找皇室樂工配上承續元代的北曲模式,而用元代唱北曲的室內的弦索伴奏方式來唱南曲,此段記載,後人用清初何焯偽書《南詞敘錄》所記,吾人則因《南詞敘錄》乃清代何焯所造的偽書,應以明代陸采(弘治十年~嘉靖十六年,14971537)的《冶城客論》內所記為準:

『國初教坊有劉色長者,以太祖好南曲,別制新腔歌之,比浙音稍合宮調,故南都至今傳之。』及『近始尚浙音,妓女輩或棄北而南』。

 

此始為明太祖當時所接觸的真正的聲腔狀況,其時皇室只用弦索官腔,來演唱明太祖喜愛的南曲《琵琶記》劇本。而所謂的『海鹽腔』,即陸采此文裡所說的『浙音』在陸采此文所指約的成化、弘治年間才興起。

四、崑山腔之名起於萬曆五至七年或更稍後

『崑山腔』之名,依崑山當地名人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崑腔》條,是在梁辰魚以《浣紗記》等作品成名後,時人謂之為『崑腔』(『梁伯龍……考訂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唐小虞、陳梅泉五七輩雜轉之,金石鏗然。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熗之家。而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崑腔。』)而梁辰魚寫作《浣紗記》,約在萬曆七年之前,如後述。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高進孝序的範濂《雲間據目鈔》(《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卷二:『戲子在嘉隆交會時。有弋陽人入郡為戲。一時翕然崇尚,弋陽遂有家於松者。其後漸覺醜惡,弋陽人復學為太平腔、海鹽腔以求佳,而聽者愈覺惡俗。故萬曆四、五年來,遂屏跡,仍尚土戲。』

可以看出,呉中的上海在萬曆四、五年,尚沒有崑山腔,所以弋陽戲子想學雅腔,只有學到海鹽腔,沒有崑山腔可學。而時人因《浣紗記》等作品而尊梁辰魚,而以梁辰魚的籍貫的崑山,於是取梁派的新聲名叫『崑山腔』,乃起於萬曆五年之後,當訂《浣紗記》著作於萬曆七年前,吾人曾於〈崑曲鼻祖魏良輔逝於萬曆元年以前小考〉一文內指出:

『《浣紗記》作於萬曆七年以前。在沈德符的《顧曲雜言》裡,談及《浣紗記》:『浣紗初出,梁遊青浦。時屠緯真隆為令,以上客禮之。即命優人演其新劇為壽,每遇佳句輙浮大白酬之,梁亦豪飲自快』。屠緯真即屠隆,而依《鄞縣誌》,屠緯真(屠隆)為青浦縣令時在萬曆七年(1579),而徐朔方《屠隆年譜》則曰為青浦令為該年十二月,則《浣紗記》應作成於萬曆七年(1579)前,因為是在《浣紗記》剛問世(『初出』)時,梁辰魚訪屠隆,而屠隆於萬曆七年始任青浦縣令的。』(筆者:《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

而被時人尊為『崑山腔』之名,更當在稍後,故,可訂於約在萬曆五至七年或更稍後,一如上述考證。(劉有恒,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o 的頭像
    lino

    乘著Youtube歌聲的翅膀 (各類音樂/崑曲/歌劇/戲曲/中國音樂史部落格)

    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